Discussion:
(时间太久无法回复)
j***@jidanni.org
2008-10-30 03:42:47 UTC
Permalink
本文為范漢傑將軍的兒子,范大英先生撰寫並託我積丹尼張貼。
This is an article about the Chinese Army general FAN Hanjie 范漢傑,
that his son, FAN Daying 范大英, gave me to post. --jidanni.

"文史專員范漢傑"
范漢傑將軍生平
[pic][pic]

范漢傑一生本著客家人特有風骨,長期在外繼續軍旅生崖,報效國家,為中華民
國效忠,東征、北伐、抗日、剿匪等,無役不與,為傑出名將之一。抗日戰爭勝
利那一年,國民政府同時發表范漢傑、羅卓英、吳奇偉為省主席;「大埔一縣三
主席」一時傳為佳話。范將軍事功彪炳,久為國人所敬仰,但其平生不自炫耀,
故少知其生平詳細史實。其子十人女二人,均有卓著成就,連同婿、媳,一家獲
博士、碩士、學士學位者十餘人,均為科技界之精英才俊。孫輩傑出者更眾,擴
及工、商、農、醫、法律、經濟、機械、電子、資訊、太空等領域,分佈在各大
洲,與當地科技公司,參與顧問咨詢工作。在國內者,多從事國家各項經濟及文
化建設,在國外者,大勝、大福、劉叔慈(大渝夫婿)均曾受當局邀請,回國講
學或贊助國家建設;大英、大匡、大福、大洪、大都、叔慈等,均曾被公司派往
他國,從事國際工程顧問諮詢服務工作。適逢范漢傑將軍一百周年冥誕及逝世二
十周年紀念,特參考鄧家孫所編【范漢傑先生年譜初稿】及遺留之日記、書信撰
寫本文,以表彰范漢傑將軍之美德,頌贊其忠勇愛國,悲天憫人,啟發後輩之精
神不死。

范漢傑,名其迭,字漢傑,以字行,曾另自號詔賓、德政、德正等(大陸文獻简
体字則稱範汉杰或范汉杰),廣東省,大埔縣,三河壩,梓里鄉,滸梓村人。生
於清光緒二十二年丙申農曆九月二十三日(民前十六年,公年一八九六年十月二
十九日)卯時。於一九七六年(民國六十五年)一月十六日,晚上十點二十五分,
病逝於北京醫學院附屬醫院,享年八十一歲。。

祖父世金,體魄魁偉,類其曾祖父,漢傑出生前八年逝世。祖母黃氏敏慧,是同
村下村黃屋人,勤儉慈慧,卸下嚴肅而溫和,言工德容,四德皆備。晨起力作以
達深夜,為家人鄰里所敬畏。識者均尊之為「滿婆」而無敢名者。督率嗣子媳婦,
尤無微不至,但亦能體恤他人勞苦,故對諸孫之提攜、背負、澣洗等事,均親力
為之。憐貧恤孤,著聞鄉里。對子孫小有浪費,則嚴加誥戒。對嗣子錫放課讀之
督責,雖至而立之年,猶不寬假。故識者謂錫放之淵博,實得力於母教,而賜福
於後,更著為口碑,誠為客家(大埔音KAKKAS)婦女傳統懿德典範。漢傑出生時,
祖母已逾花甲三年,逝世時七十有三,漢傑時年已十二歲矣。漢傑幼年與祖父、
母同住於天一樓,深得祖母教化。

父錫放,號之準,字海門,以字行。為伯祖父世錦之季子。因祖父世金與祖妣無
出,而以為嗣。父體壯貌偉,聰穎強記,工書能文,學通中西,律己嚴謹,急公
好義,功在郡國,望重鄉邦。年十五,隨父習商于廣州,亦商亦讀,逾二年,怵
於諒山之役(廣西鎮南關外),中法戰爭,我國敗績,憤歸力學。清光緒二十四
年(民前十四年,一八九八年)戊戍政變後,設帳授徒於西翰軒(後改為梓里范
氏仰文小學,現改為范氏福利會館),課時務經世之學,政治鼎革之理。暇則談
理性,說因果。著有【桐陰志果】二卷,【范世家乘】十二卷,【先哲紀元】十
二卷,【獺祭彙編】四卷行於世。清光緒三十年(民前八年,一九零四年)與村
人范貞士、林英三倡辦梓里公學堂于原寶月寺,為全邑首倡。三年間,偕戴培元
遍歷南洋各地,擬為公學募款,以當時商情清淡,未全遂願。駐馬來西亞檳城領
事,戴春榮重其人品,聘為記室,因而識戴鴻慈,鴻慈歎為曠世奇才。

民前三年(宣統元年,一九零九年),父錫放自任梓里公學義務校長,迄於終身
(原錫放為董事長,校長林英三),造就人才甚眾,如范修彥、范葆初等均受其
獎掖護送,以廣州河南長裕號煙舖(為世錦公祖業)作保,使入黃埔陸軍小學等,
為其著者。民國元年被選為大埔縣參議會議員。與錫放同時知名而能切磋砥礪之
親友,有鄧文史(雲台,係日本領事館書記,通日語)、林仙使(飛雲,大僕卿
林泉之孫,知事筱松之子,與范族世有姻婭之親,鄰鄉松水澗人)、何士東(太
史如璋之子,雙坑人)等。鄉子弟受錫放影響,力求上進者尤多,如大麻小留郭
學文、郭思演昆仲等,【大埔縣誌】刊有其傳。

母鄧厲山氏,長海門公一歲,為本村印尼僑領鄧本初先生長女,慈惠而有處世之
才。生其通、其逵、其适(舒巢)、其迭(漢傑)、其逼(劍江)、其述(作人)
六子。大家庭人口眾多,能分工協作,和衷共濟,見其領導長才。庶母王淡氏,
生細嬌,細碧(碧輝)二女。

長兄其通,字朗侯,右眼因疾失明,自號左明。長漢傑九歲,幼從父讀于西翰軒,
國學基礎深厚,富國家民族思想。稍長喜讀書報,吸取世界新思潮。弱冠遊英屬
檳榔嶼(今之馬來西亞),受知黨先進謝良牧與領事戴培元,介紹其加入同盟會,
從事宣傳,發展會務工作。清宣統二年庚戌(一九一○年)廣州新軍起義失敗,孫
中山、黃興、趙聲等人到檳榔嶼向海外愛國僑胞籌集鉅款,準備在廣州再次起義。
因其通天資英發,秉性剛強,才高膽壯,頻繁往返印尼、星洲等地,宣傳革命,
喚醒海外僑胞,為革命多作貢獻;後隨孫中山前往檀香山等地籌款,因積勞成疾,
一九一一年冬病逝於星洲,年僅二十四歲。其通參加革命,壯志未酬身先死,卻
有聲於鄉邑,對漢傑為人有極大影響,【大埔縣誌】亦刊有其傳。

二兄其逵,大漢傑五歲,亦隨父讀。體健、沉靜、樸實、孝友仁慈,急公好義。
長隨母舅佛騫先生,習商於荷屬印尼首府,極有成就。旅印族人同鄉賴以發達者
甚夥。漢傑一生,從政清廉,無後顧之憂,二兄全力支持大家庭之經濟,功不可
沒。兄弟手足情深,始終不逾。漢傑於東北錦州一役被中共所擄,羈滯大陸期間,
多由其逵長子大開在印尼負責通信聯絡及接濟醫藥、衣服、食物、日用品和金錢
等,給予精神物質莫大支援。

三兄其适,號舒巢,長漢傑三歲,為清增生,體弱而工心計。畢業於梓里公學後,
與漢傑同進廣東師範修業。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赴印尼業商,薄有成就。民國
二十年返國侍父病,助母管理家業,服務鄉里,亦使漢傑對家庭顧慮,減輕不少。

五弟其逼,肉名應兆,初號劍人,因病弱改為劍剛,後又改為劍江,小漢傑三歲。
及長,得漢傑照顧,就讀於汕頭遠東商業專門學校,再進廣東省無線電專門學校,
抗戰時被保送四川成都峨嵋山中央訓練團受訓,歷任公職。

六弟其述,號作人,小漢傑八歲,受漢傑愛顧,先在廣州讀中學,再入黃埔軍官
學校第四期步科。畢業後,歷任排連長、副官參謀、副團長、主任參謀、團長、
少將高參等軍職。民國三十九年自海南島撤退到台後,曾在聯勤總部任職。後轉
任南部防衛司令部,假退役後轉任台南榮譽國民之家教導組長、總務組長等職。
體魄高瘦,能吃苦,慈悲為懷,常樂於助人,很得眾人尊敬,鼓勵族人要遵守文
正公之家風。

漢傑幼隨父讀于私塾西翰軒。及長,入梓里公學就讀。畢業後,以其體高力壯,
為人孝友,居家從事耕作農務,替父母兄弟分勞,為一吃苦耐勞典型客家子弟。

清宣統二年庚戌(一九一○年),隨三兄其适同往廣州,擬入黃埔陸軍小學,因不
諳粵語,不果,後入優等師範附屬理科。

次年宣統三年辛亥(一九一一年)夏,考入廣東陸軍測量學堂,第五期三角科天
文測量班。當時,堂兄其務(號志陸)由黃埔陸軍小學保送直升南京陸軍中學,
聞十月十日武昌起義,隨即投身革命行列,參加粵軍北伐。是為堂兄其務追隨縣
人鄒魯(海濱)先生從事革命工作之始,對漢傑日後忠黨愛國思想,深受影響。

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中華民國成立。漢傑參加廣東第一次海陸軍運動大會
榮獲冠軍,得胡展堂(漢民)都督、鄧堅陸軍總司令、廖仲愷財政司長等獎盃錦
旗。漢傑受到莫大鼓勵,萌獻身軍旅,報效新中國,立下堅定不移之志向。次年
(一九一三年),以第五名畢業於廣東陸軍測量學堂;即追隨留日學成回國之堂
兄其務,參加廣東陸軍,任廣東陸軍測量局三角課課員;率員工至東江、北江及
廣州、潮州一帶從事測量工作。漢傑思考精密,長於數學繪圖,此一長達數年之
行軍、勘察、調查、測量工作,及其後來從事軍旅生涯,善於擬訂作戰計畫,訓
練幹部,襄贊長官,指揮作戰,與敵周旋、洞察先機、殲敵致勝等均有深遠之影
響。

民國四年(一九一五年),以原配林浩英早卒,回家續娶三河壩東文部沈蝶英為
妻,但不久亦卒,與林氏合葬於本村犁頭嘴。

民國五年(一九一六年),滸梓村東寺塘下之天一樓老屋(天一樓坐東向西,左
側以本族合祠為中心,祠左三百公尺為梓里公學,即以前之寶月寺;祠右為尊祖
樓、樓外樓、天一樓;再右為其務兄之祖居司馬第)以人丁日繁,不敷居住。乃
於天一樓對面隔溪之村西黃泥田,建築三堂卧房十間廂房四間祠屋,名逸公祠,
號澄懷堂。漢傑(其迭)親自率六弟作人(其述)測量地形,繪製地形圖,三兄
舒巢(其适)負責設計、招工、選料、放樣、施工、監造,前後歷時三年完成。
逸公祠位於滸梓村盆地溪流西岸,坐西向東,後枕石岩頭山,左後鄧屋右後曾家
祠堂,左有星高寨,右為仰文公祠,地輿家稱之為烏鴉落陽形。

民國六年(一九一七年),國父孫中山先生在廣州成立軍政府,就任大元帥,成
立援閩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參謀長鄧堅(仲元),漢傑任該軍少校參謀。當時,
廣州四標營新軍,有粵桂系之分。孫中山先生為增加援閩粵軍軍力,由堂兄其務
策畫,派漢傑等在四標新粵軍中任排連長,伺機策反桂軍參加援閩粵軍,事雖未
成,卻在桂系人員中建立了寶貴友情,為後來說服桂軍師長劉震寰反正,舖妥道
路。

民國七年(一九一八年),漢傑在援閩粵軍總司令部(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陳炯
明,第二軍軍長許崇智,參謀長鄧堅,高級參謀蔣中正代參謀長兼第二支隊司令,
衛立煌任排長)任該部軍事委員。隨粵軍入閩,驅逐閩督李厚基及閩軍,退守於
閩北,駐軍於漳州。是年,粵軍總司令陳炯明適旅經三河埧時,各界開盛大歡迎
會,聞悉漢傑之父錫放公賢,精通國語粵語,幹練有為,擬聘為粵軍軍事專員,
錫放公未為所動。

同年,逸公祠落成之日,合遷入新屋及漢傑與鄰鄉石門嶺童梅蓀長女童績華女士
結婚,兩喜事同時宴客,是為鄉間罕見盛事,一時傳為佳話。後來,因人丁旺盛,
逸公祠澄懷堂不敷居住。乃於祠之左側陸續加建橫屋兩棟十八間,外側一棟部份
為堂兄衡甫所有,右側加建橫屋一棟六間則為堂兄子潤所有。後來又於右側橫屋
外,橋頭附近,另建書室及廁所豬寮,柴房雜屋各一棟,以供大家庭棲息之需。

民國八年(一九一九年)春,廣州軍政府改稱為護法政府。漢傑在褔建,任漳廈
公路測量隊長。

民國九年(一九二○年),粵軍由閩回師返粵,逐走桂系,漢傑轉任兵站派出所所
長。堂兄其務,再度赴日本深造。是冬鄒魯任兩廣鹽運使,其務返國就任科長,
漢傑任鹽運使署緝私總稽,九江緝私船管帶,後調江平艦艦長。同在鹽運使署工
作者計有:鄒琳、蕭菊魂、蕭幹臣、蔣光鼐、蕭懋之、譚啟秀、梁致廣(季寬)
等人。

民國十年(一九二一年)夏,粵軍討桂軍興,桂軍扼守梧州,屢攻不下,漢傑助
堂兄其務,隻身入桂之木雙墟,說服桂軍師長劉震寰反正。

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年)夏,陳炯明背叛孫中山大總統,鄒魯奉命討逆,任特
派員,堂兄其務任聯絡參謀與粵海關監督。漢傑協助其討陳,往來於閩、粵、桂、
港,兼司情報工作。

民國十二年(一九二三年),漢傑任桂軍總司令部(總司令劉震寰)中校參謀、
作戰課長、第六路上校司令等。時鄒魯任廣東省財政廳長,後任廣東高等師範校
長。堂兄其務任廣州禁煙督辦。漢傑任第六路司令時,一度曾兼任廣東三水縣縣
長。

民國十三年 (一九二四年)夏,黃埔陸軍軍官學校創建,漢傑考入該校第一期,隸
屬學生第四隊。漢傑深感當時軍隊紀律敗壞,政治難以上軌道,乃有重新學習,
再造自己之壯志。漢傑雖身任桂軍總司令部高級參謀及第六路司令,仍毅然投身
廣埔陸軍軍官學校。在蔣校長中正薰陶下,認真學習。此種不惜自我犧牲,膺服
三民主義,為國家民族奉獻之情操,很受蔣校長中正及廖黨代表仲愷所賞識。由
戴季陶和鄒魯介紹,加入中國國民黨,始終如一。畢業後,任教導第一團第二營
第五連排長,第二團副連長。

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年),任粵軍第一師(師長李濟深,號益能)司令部少校
參謀;夏,升任該師第一旅(旅長陳銘樞,字贊三、月樓、競存,堂兄其務陸軍
中學之同學)中校主任參謀。旋隨軍回師廣州,討伐滇楊希閔、桂劉震寰叛軍;
秋,國民政府成立於廣州,粵軍第一師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李濟深),
漢傑任該軍第十師(師長陳銘樞)第二十九團(團長孫純)第一營中校營長;十
月,蔣校長中正第二次東征,第十師奉派討伐南路之鄧本殷部,繳獲人槍甚多,
改編時升任為第十師第二十九團團長。當時,國民革命軍所屬一百餘團長中,出
身黃埔一期者僅孫元良、李果及范漢傑三人。惟李果及范漢傑在進入黃埔軍校前,
已任過上校團長職務,年齡已三十歲,是進黃埔軍校年齡最大者。長女七月七日
(農曆)出生於潮州,嗣女,祖父命名為嫣娣。長子十二月六日(農曆)出生於
潮州,祖父命名為大潮。

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年)夏,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第四軍所屬第十師、第十
二師擊敗吳佩孚於汀泗橋,因而名聲大噪,被譽為「鐵軍」;十月,光復武昌,
漢傑升任為第十師(師長蔣光鼐)副師長。

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年)次子一月廿日(農曆十五年十二月十七日)出生於潮
州,祖父命名為大英。春,寧漢分裂,第四軍軍長陳銘樞,師長蔣光鼐、戴戟先
後受唐生智及鄧演達之逼迫,離漢出走。漢傑旋亦去職,赴南京晉謁蔣總司令中
正,奉派為浙江警備師師長,是為黃埔一期學生中最先升任師長者。由於土共蠢
動,父海門率其逼、其述與童文周為避開土共騷擾,同赴上海及杭州遊覽。其逼
任師部上尉軍需,其述(黃埔四期)任連長。同年秋,蔣總司令下野,東渡日本。
浙江警備師改編入第十一軍(軍長陳銘樞),漢傑轉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總指揮
部(總指揮李濟深)中將高參,保送日本考察軍事。十一月,蔣中正由日本返國,
復任北伐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繼續北伐。在攻克濟南前,日本出兵山東阻撓北伐,
在濟南對國民革命軍和中國人民大肆屠殺,發生「五三慘案」,中日關係惡化。

次年(一九二八年),漢傑轉赴德國考察軍事,是黃埔一期生中第一位被保送德
國留學者。先在德國各軍事學校見學,後來又轉赴歐美各國考察軍事、政治、經
濟、工業等,前後達三年之久,對歐美國家科學進步,留下深刻印象。

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年)當時仍留學德國,見祖國內有軍閥群雄割據,內戰頻
仍;外有列強虎視耽耽,企圖瓜分我中國國土。漢傑堅信要強國,必須學習日、
德先進國家,先消彌一切國內戰亂敵對勢力,完成國家統一,然後才能一致對外。
社會安定,人民富裕,才能成為富強之現代國家。頻對各子侄青年,勉勵多研習
物理、農業、醫學等科學,不贊成從事政治、軍事等,其原因在此。三兒四月二
十日(農曆)出生於潮州,祖父取名為大深,幼年過繼母舅童保華為嗣,改名童
本深。

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年)六月二日端午節前夕錫父錫放公病逝於澄懷堂,三兄、
五弟及六弟隨侍在側,為等待二兄其逵及漢傑返國,停柩在堂。九一八事變發生,
漢傑兼程返國共赴國難及奔父喪。是年冬,安葬錫放公於梓里公學左側後山岰,
堪輿家稱墓地為螃蟹游湖。稍後漢傑以留德期間所患咯血症復發,乃決定攜眷赴
廬山休養,並向蔣中正主席報告在德洽請德國軍官為中國軍事顧問之情形,除三
兄舒巢留家協助母親料理家務外,二兄其逵則護送漢傑夫婦前往上海轉廬山,遊
罷上海分手黃浦灘邊,搭輪返回印尼巴城僑居地,手足情深,申江一別,無緣重
逢,天公作弄人耶?

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事變,當時堂兄其務及十九路軍各將領號
召全國愛國志士參加抗日戰爭。漢傑不顧自己有病在身,毅然前往,全心投入,
在全國群眾同仇敵愾之下,戰績輝煌。漢傑卒因過勞,咯血症再度復發,更趨嚴
重。原擬在杭州西湖湖畔靜養,後受各方友好相勸慰及精神和物質上之支助,回
到遠離塵囂之廬山療養。平時讀書看報,寫信交友,遠客來訪則一同遨遊林泉雲
海之間。選購鍚放公紀念圖書館所需典藏,國學書籍約三百五十部,分裝十數大
箱,寄回澄懷堂收藏。四兒七月二十五日(農曆)出生于廬山匡廬取名大匡。

是年秋,下廬山,前往廈門,暫住鼓浪嶼休養。十一月上旬,決定參加福建綏靖
公署工作,先將妻兒遣返汕頭探親,待工作安定後接回定居。十二月初前往福州,
就任福建綏靖公署(主任蔡廷鍇)參謀處處長職,蓋因在十九路軍曾經患難與共
也。是時,蔣光鼐任福建省主席,堂兄其務任省政府財政廳廳長。五弟任財政廳
課長,六弟就任馬江水巡隊長。

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春,日軍攻陷山海關,入侵華北,十九路軍所屬各
師,抽調志願官兵編成兩旅,第一旅譚啟秀,第二旅張炎領軍北上,集中於湖南
郴州,支持華北戰事。各地共軍活動轉激,國內引發抗日與剿共何者優先之爭。
五月卅一日政府與日軍簽訂塘沽協定,河北境內戰事雖告停止,但各地罷市遊行。
咸恐華北妥協,內戰難免,外侮內患,無法團結,乃亡國之象。十九路軍派遣部
隊亦自湖南經廣東樂昌調返福建。五兒七月二十日(農曆)出生於廈門鼓浪嶼,
取名為大福。

八月七日,長城線之日軍撤退完畢。閩北共匪向福州進擊,當時十九路軍備受威
脅。福建綏靖公署主任蔡廷鍇對剿匪事致電蔣介石,表示不同意見。十一月,福
建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李濟深等通電宣佈成立福建省人民政府,閩省發生
政變。十九路軍擴編為人民革命軍第一方面軍,蔡廷鍇任總司令。是年,漢傑得
陳明山與張子羽(原名振鋆,字次銓,號叔平,別號子羽,晚清學部大臣張百熙
諡文達公之子)之介紹,結識清末名臣林則徐先生第五代孫女,縣長林楚秋五女
林劍峰女士于福州,堂兄其務以漢傑承祧植伯房,娶林女士以承祧另一宗支。

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一月,中央派遣陸、空軍同時進剿,十九路軍不支,
第一軍軍長毛維壽及各師長發出通電反正。廿一日,蔡廷鍇派漢傑前往廈門與蔣
校長之代表林國虞、蔣鼎文(銘三)會晤,洽商十九路軍和平改編事宜。二十八
日中央第三路軍總指揮蔣鼎文率部開入福州,閩變遂告結束。閩省政府改組,十
九路軍改編,漢傑離職。三月二十八日晉謁蔣委員長于南昌,四月九日再謁蔣委
員長,特給假兩月併發旅費千圓,赴京滬及華北,魯、冀、察、綏、晉、豫、陝
各省,視察國防建設。夏、秋之際,奉派任職於廬山軍官訓練團,第三期第一營
(營長薛岳)第四連連長。王修身、李文彬任該連之排長。團長蔣委員長,副團
長陳誠。漢傑曾翻譯德文【陸軍行軍小動作】及【騎馬術】等,圖文並茂,由南
京武學書館出版,供作參考教材。

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一月,國民政府簡任漢傑為陸軍第二師(師長黃杰)
參謀長,駐河北省南苑,主持軍官教育;五月,任陸軍步兵上校;六月十日,我
國被日本脅迫簽訂何(應欽)梅(津)協定,中央軍撤離華北,第二師南撤至徐
州,整補訓練。六兒二月八日(農曆)生(童夫人所生)於廬山牯嶺,取名為大
洪。秋,遷往南京居住。七兒七月五日(農曆)出生(林夫人所生)于北平故都,
取名為大都。

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四月,免陸軍第二師參謀長,入陸軍大學將官班第
二期受訓;九月,晉升為陸軍少將。第一師擴編為第一軍時,由軍長胡宗南保薦
任第一軍副軍長。率師由武漢開往湘、粵,促成西南統一;旋移師調赴陝、甘、
寧邊區剿共。雙十二西安事變後,第一軍回師蕩平叛逆後調防徐州,三個月內行
軍數萬里。十一月獲國民革命軍誓師十周年紀念章。

蔣委員長西安事變脫險,返回南京,舉國歡騰,全國統一形勢成熟。幣制改革成
功,日本積極圖謀中國之野心,日趨明顯。漢傑預料中日終將發生大戰,派人將
留在南京之眷屬護送回廣東潮州居住,可獲岳翁童梅蓀就近照顧。八兒四月廿日
(農曆)出生於潮州取名為大勝。

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初,漢傑奉命兼任浙江全省中大學生集訓總隊長,
中央軍校高等教育班主任。七七事變時,正在廬山暑期訓練團第二期,任第二大
隊(大隊長萬耀煌)第五中隊長。分隊長為郭貽珩、陳明仁、淩兆垚、方靖。八
一三事變,漢傑星夜回第一軍趕赴上海參加淞滬戰役,戰果豐碩,給侵入日軍莫
大打擊。三個月後第一軍撤回河南歸德、開封、信陽等地,繼續抗戰,最後移防
西安。其間,發表任軍事委員會第六部第三組長(部長陳立夫、主任秘書張沖、
第一組長吳開先、第二組長酆悌、第三組長范漢傑、第四組長徐恩曾)、第六預
備師師長、及調任政治部第一廳長(部長陳誠、副部長黃琪翔、主任秘書張厲生、
第一廳長范漢傑、第二廳長康澤、第三廳長郭沫若、總務廳長杜時霞、秘書處長
柳克述)等職,范均未到任。

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三月,漢傑改任中央軍校任教育處長,兼第十四期
學生第二總隊總隊長,負責戰時軍事幹部之培育。九月下旬,陸軍大學奉令疏散
西遷。率領該校十三及十四期學生,由南京下關登江輪溯長江而上,經由九江、
漢口、武昌,沿岳陽入洞庭,轉湘江到長沙。親率學生由長沙步行入川,沿途實
施行軍演習,以實際地形與虛擬狀況施以軍事戰鬥教育,次年四月二十日經過南
川文廟前,指揮部及各總隊隊長以上長官約八十餘人至為振奮,特攝影留念,終於
抵達成都復校。過渝時,由於學生行軍時精神旺盛,紀律嚴明,頗得川中父老之
好評。次女農曆四十五日出生(林夫人所生)於重慶,取名為大渝。

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秋,原第一軍擴充為第三十四集團軍(總司令龐炳
勳),漢傑升任為第二十七軍軍長兼鄭州警備司令。二十七軍轄第四十五第四十
六師及預備第八師。二十七軍軍部設於山西陵川縣安陽村,轉戰於豫晉之間。先
後與日軍第三師第十四師(在豫)第一○八師、一○九師、二十師、三十六師、三
十七師(在晉)及第三十五師(在豫北)在太行山-中條山一帶,配合龐炳勳之
四十軍及孫殿英之新五軍,進行敵後游擊戰,予日軍重大打擊歷時兩年餘。敵人
雖曾數度集結華北兵力,進行掃蕩戰,但迄未得逞。尤以太行山、陵川、高平、
長治、壺關諸役,戰果輝煌。使敵人無法越雷池一步,渡河南犯。

民國二十九年(一九四○年)日軍加強封鎖華南沿海,原在廣東潮州居住之妻兒,
唯恐受到戰火波及而遷回家鄉,天一樓右前方沙壩墩新街,新建之二樓店屋定居。

民國三十年(一九四一年)初,九兒一月三十日(農曆元月初四)出生(林夫人
所生)於陵川,取名為大陵。五月,日本發動中條山戰役,晉南國軍原計劃奉命
南撤,漢傑獨持堅守,集結全軍兵力及所有地方團隊,主動在晉東南分頭出擊長
治及高平日軍,使日軍腹背受創,愴惶失措,無暇他顧,晉東南「長高會戰」大
捷。我第一戰區大軍(司令長官衛立煌)得以安然南渡黃河,退守洛陽,牽制日
本關東軍及華北佔領軍,無法大舉南犯。十月,發表兼任第一戰區政治部主任,
因在晉東南前線作戰,而未就職。

十二月八日,日本空軍偷襲美國太平洋海軍基地珍珠港,美國即對日宣戰,太平
洋戰爭遂告爆發。當時日本已侵佔南洋荷印各地,在印尼首府巴達維亞(簡稱巴
城,今之雅加達)經商之二兄其逵及家人,被囚禁於集中營,商業大受損失,原
鄉大家庭所依賴之經濟來源中斷,始改由漢傑勉力維持。四年後日軍投降,二兄
雖獲得釋放,但印尼人民爭取獨立,排華運動高漲,搶劫燒殺,店產蕩然無存。
幸得長子大開夫婦及兄弟子侄,共同協力刻苦經營,數年後始漸恢復舊觀。

民國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春,調升第三十四集團軍副總司令(總司令胡宗南)
兼參謀長,備受胡總司令所重用。後升任第三十八集團軍總司令,駐防甘肅隴東
平涼,轄第三軍(軍長周體仁)、第四十二軍(軍長楊德亮)、第五十七軍(軍
長丁德隆)。又兼任隴東日報社名譽董事長及力行中學董事長。此一階段,漢傑
結識胡將軍的機秘書張佛千,相交甚篤,致有「范漢傑才氣橫溢,三年共讀兩大
部史書」(二十四史和資治通鑒)的佳話。詳見【傳記文學】第七十卷第六期。
五月,以去年長治、高平之役有功,獲頒四等寶鼎勳章。次子大英由廣東家鄉,
經戰時陪都重慶,輾轉抵達西安。三十二年春進蔡家坡入交通部部立鄭縣扶輪中
學就讀,暑假期間始前往平涼與父親和家人見面。

民國三十三年(一九四四年)秋,漢傑入陸軍大學甲級將官班第一期受訓。十二
月,胡宗南升任第一戰區長官部司令長官。十兒農曆七月十五日出生於平涼隴東,
取名大龍。

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初,漢傑調任第一戰區長官部(司令長官胡宗南)
參謀長;三月,晉任陸軍中將。當時,日軍太平洋戰爭節節失敗,擬在中國戰區
打開通路,以利遠在南洋及華南之日軍撤回日本本土,集中力量作殊死之戰。日
軍第十二軍向豫西進犯,對第一戰區展開猛烈攻勢,漢傑贊翊胡長官宗南,以陸
空軍密切配合,抗拒頑敵於豫西一帶。於內鄉、淅川、西峽口、重陽店、豆腐店、
靈寶、盧氏關諸役,屢挫敵鋒,殲敵逾萬,粉碎敵軍奪取西安,威脅陪都重慶之
企圖。五月,當選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監察委員。八月,日本本土長崎及廣島
遭受原子彈轟炸,日本隨後宣佈無條件投降。九月,漢傑偕胡長官赴鄭州受降。
十月,獲勝利勳章。在重慶參加復員整軍會議,會後參加「八一三」淞滬戰役之
戰友會餐慶祝,並攝影留念。有俞濟時、阮肇昌、劉和鼎、吳奇偉、范漢傑、周
至柔、李覺、朱紹良、陶峙岳、白崇禧、李延年、顧祝同、李玉堂、區壽年、俞
飛鵬、夏楚中、陳誠、霍揆彰、張發奎、韓漢英、胡宗南。漢傑親題:「堅苦作
戰凡三月,奠定八年餘抗戰勝利基礎」。甜美勝利的戰果反映在每一位與會者之
瞼上。

戰爭,是人類最不理智解決問題之手段。強者逞一時之勢侵略弱者,弱者則奮起
誓死抵抗,拚命爭求生存。中國,自從孫中山先生喚起民眾推翻帝制滿清皇朝,
革命成功,建立中華民國以來,軍閥割據,列強侵略,國運日衰,民不聊生。蘇
俄革命成功,一黨專政,實施共產主義,並在貧困之中國發展共黨組織,為赤化
世界作準備。一九三九年德國進攻波蘭,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一九四一年,日
本偷襲美國珍珠港,挑釁太平洋戰爭。德(德意志)意(義大利)日(日本)結
盟為軸心國,企圖以強權侵略手段征服世界,瓜分世界資源,統治全世界。被侵
略之國家則不得已群起抵抗,乃有中(中華民國)、美(美利堅合眾國)、英
(大英帝國)、蘇(蘇維埃聯邦共和國)結為同盟國,先後將納粹德國、法西斯
義大利和帝國主義日本打敗,獲得最後勝利,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英、
蘇同盟國,在德國投降後,於美國三藩市召閞聯合國會議,簽訂聯合國憲章;又
于日本投降後,成立聯合國及安全理事會,來維護世界永久和平。

民國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年)四月,漢傑獲中國戰區美軍總部參謀長署名頒發之
銀葉自由獎章(AWARD OF THE MEDAL OF FREEDOM 'SILVER PALM')乙枚及褒揚狀
乙紙如下。



HEADQUARTERS
UNITED STATES FORCES
CHINA THEATER

GENERAL ORDERS) Shanghai
China NUMBER......99) 30 April 1946
SECTION IV

Award of Medal of Freedom (Silver Palm)

By direction of the President, under the provisions of Executive Order
9586, 6 July 1945 (Sec II, WD Bul 12,1945) a MEDAL OF FREEDOM (SILVER
PLAM) for meritorious service which has aide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prosecution of a war against an enemy is awarded to the following
named individuals: Lt Gen FANG HAN CHI, Chinese Army 範漢傑 5400 3352
0267.
RAY T MADDOCKS
Maj
Gen USA OFFICIAL: Chief of Staff
/Signature/
SYLVIO L BOUSQUIN Lt Col AGD
Adjutant General

C-I-T-A-T-I-O-N

FANG HAN CHI, (范漢傑) Major General, 5400 3352 0267, is awarded the
Medal of Freedom, Silver Palm, for exceptionally meritorious conduct
in the performance of outstanding service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0
April 1945 to 2 September 1945. Major General FANG HAN CHI arranged
for special training for 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 personal and
materially aided in dispatching 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 field
teams into enemy territory and arranging meetings with puppet and
guerrilla leaders there. His willingness and desire to cooperate at
all times was one of the major factors of the success of these teams
operating in North China. Major General FANG did much to foster and
maintain a most friendl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forces in North China. His achievements reflect the greatest credit
upon himself and upon the Armed Forces of the United Nations.

/ OFFICIAL SEAL OF HQ.U.S.FORCES, CHINA THEATER /

大戰後,原為同盟之美、蘇兩國,以意識形態對立,反目成仇。蘇聯高唱打倒資
本主義國家,唆使中國共產黨,以土地改革為號召,發動人民革命戰爭,達到實
行共產主義,解放全世界。當時,美國經過大戰以後,元氣大傷,無意捲入貧窮
落後之中國內戰,蘇聯亦不願見到富強之中國出現,暗中積極支持中共叛亂。美
國願作調人消弭戰端之初衷完全落空。孫中山先生:「和平,奮鬥,救中國!」
的最終願望也無從實現。

民國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年)初,國府、中共及美國軍事三人小組調處內戰失敗,
美國調人馬歇爾特使,返美繼任國務卿。漢傑乃以民國二十年奔父喪以來,離家
十六年,逢母八十壽辰,上書蔣主席,請給假兩周回家祝嘏,因前方戰事激烈,
未准。五月,國民政府還都南京,中央軍事機構改制,成立國防部,白崇禧為部
長,陳誠為參謀總長,漢傑、劉斐及郭懺為參謀次長。六月底,改調陸軍副總司
令,(總司令顧祝同)。

六月,家鄉逸公祠澄懷堂及沙壩墩新建樓屋,被粵共劉永生部洗劫一空,並擄去
八旬老母鄧氏、妻童氏、及侄大成,挾持為人質。當時,諸子年幼放學途中,突
生家變,得親族長輩之保護,倖免於難。

隨後,中國共產黨粵東地方委員會曾密函漢傑,要脅不得為蔣主席賣命,進剿共
軍,否則殺害人質報復。漢傑以八年抗戰,勝利果實,不容竊據;全民福祉,應
予保障;保國衛民,乃畢生職志,未為所動。年底,漢傑請假返粵營救老母未果,
僅將留在汕頭諸幼子帶往廣州經南京轉北平,安置在青島就讀。僵持一年餘,中
共無計可施,終於無條件釋放人質。

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元旦敘勳,獲陸海空軍甲種一等獎章;三月,任陸
軍總司令部鄭州指揮部主任;四月,獲三等寶鼎勳章;五月,交御鄭州指揮部主
任職;六月,任第一兵團司令官,進剿山東沂蒙山區共軍;九月,兼膠東兵團司
令官,赴魯東指揮作戰,對膠東共軍實施掃蕩,共軍劉伯承、鄧小平部逃進大別
山區,得免於難;十二月底,免兼青島第一兵團司令官。

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年)元旦,獲二等寶鼎勳章;一月任冀(河北)熱(熱
河)、遼(遼寧)邊區司令官,駐軍秦皇島;二月,兼熱河省政府委員及省主席;
五月,兼東北行轅政務委員會委員;六月,免兼熱河省政府委員及省主席;七月,
將錦州、山海關間部隊,編成兩個新軍,以沈尚奎為新八軍軍長,劉雲翰為新五
軍軍長。

八月三日,在南京召開軍事檢討會,參加會議的有120多人,主要將領和高級幕僚
參加會議的有何應欽、顧祝同、白崇禧、林蔚、劉斐、蕭毅肅、關麟徵、周至柔、
王叔銘、桂永清、湯恩伯、范漢傑、杜聿明、宋希濂、黃維、李默庵、霍揆彰、
孫立人、黃伯韜以及劉峙的代表李樹正、胡宗南的代表沈策等。會議開始蔣主席
作了題為《改造官兵心理加強精神武裝》的精神訓話。蔣主席承認:“就整個局勢
而言,則我們無可諱言的是處處受制、著著失敗!到今天不僅使得全國人民的心
理動搖、軍隊將領信心喪失,士氣低落,而且中外人士對我們國軍譏刺誣衊,令
人實難忍受。”軍事失敗的原因是“因為我們一般高級將領自己的精神墮落,生活
腐化,以致部隊情感隔閡,士氣消沉,戰力消失”。蔣主席提出“起死回生”,改造
精神,改革生活,明廉知恥。蔣主席表示:“繼續領導一般同志,艱苦奮鬥來完成
戡亂建國的使命。”

何應欽在會議的第三天作了全盤軍事形勢報告,公開了兩年來作戰消耗的數字,
兵員的死傷、被俘、失蹤總數為300多萬人;步槍100萬支,輕重機槍7萬挺、山炮
野炮重炮1,000多門、追擊炮小炮1.5萬多門,以及戰車、裝甲車、汽車、大批通
訊器材和大量的各種彈藥等。會議中議論紛紛,充滿了悲觀和疑慮。

蔣主席于次日登臺講話,要止住失敗的氣氛。他說:“我自黃埔建軍20多年以來,
經過許多艱難險阻,總是抱著大無畏的精神和百折不回的決心,堅持奮鬥,終能
化險為夷,度過種種難關。自對共匪作戰兩年來,軍事上遭受了挫折,這是不容
諱言的事實。但今天最重要的是我們大家同心同德,共濟時艱,抱定‘有敵無我’,
‘有我無敵’的決心,激勵士氣,來挽救危機,爭取勝利,而不是要互相埋怨,互
相傾軋。尤其我們這些高級負責人,更應堅定信心,處在危疑震撼之際,更宜力
持鎮靜,絕不可有絲毫悲觀失敗的情緒和論調,以致影響士氣,影響全面。……現
在我們在軍事上,海軍、空軍占絕對優勢,陸軍還有幾百萬人,在經濟上,有9億
美元的基金,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物產豐富,糧食絕無問題;國民政府仍然統治
著廣大地區,有眾多的人力可以徵調,就總的力量對比來說,我們要比共產黨大
過許多倍,沒有任何悲觀失敗的理由。‘破山中之賊易,去心中之賊難’,現在最
要緊的就是要打破大家害怕共匪的心理。”

會議的最後一天,顧祝同提出一個戰略:“為鞏固長江以南地區,防止共軍渡江起
見,應暫時停止戰略性的進攻,將現在長江以北、黃河以南地區的部隊,編組成
為幾個較強大的機動兵團,將原有的小兵團概行歸併。這幾個兵團應位置於徐蚌
地區,信陽地區、襄樊地區,其主要任務是防止共軍渡江,並相機打擊共軍,在
長江以南地區速編練第二線兵團。”

會後,蔣主席偕同宋美齡宴請參加會議的人,散發了《為什麼要剿共》的宣言。
又分別召見杜聿明、宋希濂、黃維等親信將領,佈署新任務。要杜聿明去徐州剿
總任副司令兼第二兵團司令。蔣對杜說:“徐蚌為首都門戶,關係甚大,我們有強
大的兵力在這個地區,共軍是不敢轉舉渡江的。”

其具體部署是:東北剿總佈防4個兵團約55萬人。總司令衛立煌率30萬人防守瀋陽,
副司令鄭洞國率10萬人防守長春,副司令范漢傑率15萬人防守錦州,並以保持與
華北的聯繫。

華北剿總佈防4個兵團,約55萬人,分佈于北甯路和平綏路沿線的山海關至歸綏一
帶,總司令傅作義坐鎮北平。

徐州剿總佈防4個兵團和4個綏靖區,共約60萬人,分佈在徐州及其附近的津浦路
和隴海路沿線,劉峙坐鎮徐州。

華中剿總佈防兵員75萬,分佈於以漢口為中心的地區。總司令白崇禧坐鎮漢口。

西安剿總佈防兵員30萬人,分佈在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一帶。總司令胡宗南坐鎮
西安。

毛澤東等相對在山西省平山鎮西柏村策劃的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因獲內
應決定首先打響遼瀋戰役。

果然,在南京國民黨軍事檢討會上,有人呼應提出“乾脆撤出東北,集中軍力,可
作他圖”的主張,並建議第一步撤到錦州,視時局變化,進可以“恢復東北”,退可
以安全撤出。

蔣主席同衛立煌在戰法上也有爭執。衛立煌主張採取穩重態度,不管解放軍打到
什麼地方,守軍如何告急,他總是把主力集中在瀋陽附近不動,以保持自己的實
力冷眼觀變,他說:“共軍的戰術是圍城打援,我們不能上當。” 蔣主席派國防部
第三廳廳長羅澤闓飛抵瀋陽,建議衛立煌趁瀋陽暫時穩定之機,以精銳部隊打通
北甯路瀋錦段。衛立煌堅決反對,派副司令鄭洞國飛赴南京,向蔣主席說:“目前
各軍均疲憊不堪,正在休息,若側敵長途行軍,在兵法上有破綻,至為不妥,東
北實地指揮將領均不同意出兵遼西方案。”仍擬堅守瀋陽,待部隊整補完畢後,相
機打通瀋錦線。蔣主席頗為不快,堅令衛立煌執行原議,並將主力撤至錦州,必
要時可放棄吉林、長春。鄭洞國快快回瀋復命。

鄭洞國向衛立煌轉述蔣的意見後,衛立煌仍堅持己見,再派趙家驤等赴南京見蔣,
陳述利害得失。是時,蔣主席不想在軍事上造成大的動盪,方才允許衛立煌在東
北暫時維持現狀,加緊補充訓練,待整訓完畢,再由瀋陽、錦州同時發動攻勢,
打通瀋錦線。不久,蔣主席把衛立煌召來南京,要衛立煌立即執行打通瀋錦線。
衛立煌仍堅持自己的意見,談話不歡而散。

蔣主席見衛立煌如此固執,決定制直接指揮,架空衛立煌,以實現他的撤兵計畫。
他暗示廖耀湘,許以西進機動兵團司令,率領瀋陽精銳開赴錦州。隨後,又命令
范漢傑建立東北剿總錦州指揮所,委以指揮東北全軍之全權,而把衛立煌懸在一
邊。剿總內部,一片混亂以致無明確的戰略方針。

八月九日,范漢傑在南京,向蔣主席懇切表明:將帥(主帥東北行轅主任兼東北
剿匪總司令衛立煌)不和,(于衡教授民國六十年一月在【傳記文學】發表之
「採訪二十五年」一文曾提及此事),不能作戰,堅辭一切職務,不准。後向參
謀總長顧祝同請辭,亦不准。只准短期到杭州休息,隨時待命。在杭州亦曾電請
衛立煌准予辭去一切職務,未果。十八日,接獲通知必須即立返防。原擬赴臺灣
與定居台南市的童夫人及諸兒相聚,安頓彼等生活,亦未能如願,耿耿於懷。卒
以,軍人以服從為天職,在危難之時顧全大局為重,捨棄私情,立即托孤臺灣台
南市士紳林叔桓先生,回到錦州繼續供職,積極備戰。僅准免兼陸軍副總司令職。

離開南京前往東北前,特函在台妻兒,叮嚀今後注意事項,親筆原件影本附於本
文之後,字草特譯如下,可略窺其臨危受命,家國難以兩全的心情:


*   *   *

英、匡、福、洪、勝均覽。頃得各方來信,知英與母五號離汕赴台。匡等則七月
廿九已到台南,想均平安。不識大家對水土習慣否?對入學手續等已辦否?一.用
費除托人帶美金百元,不卜已交林伯否?其餘五百元正籌措,原托沈先生墊,但
沈先生已離滬而百元則已交去,故隨後始能補足。二.但你母如認為滿意,而你兄
弟讀書等認為方便,則在潮童公處存款亦可移台使用。三.大家將來可移入台籍。
對正之家長,可照德正填寫,以防歹人對你等之不利。四.本深已到否?五.救祖
母事已另托人在香港進行,而家鄉則告以一時無力。如減低後可續談。如何未得
報。六.劍江已給兩億為路費返汕。七.我四日到京,現正請求辭職,如獲准即來
台。如不准則須北返防地。八.一切可照我前信,家中事勿對人談,須守密。因祖
母等事,他人無能為力,談不祗同情而已。此問近好。績、淡婆、碧妹未另。

德正啟八月九日(似預料必須返回防地事前寫妥此信)
*   *   *

九月,共軍獲得蘇聯掠自日本東北關東軍之現代化重裝備,四平街戰役一告結束,
數十萬大軍即繞瀋陽而南下,直接進犯遼西。漢傑時任東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
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奉命指揮第九十三軍(軍長盛家興)、新八軍(軍長沈尚
奎)等七個師堅守錦州、義縣。同月二十七日起,開始空運第四十九軍赴錦州增
援,惟只運到第七十九師(師長陳衡)兩個團,機場跑道即為共軍炮兵居高臨下
所控制,空運被迫停止。二十八日及二十九日,共軍攻佔綏中、興城,錦州與山
海關之間交通斷絕,新五軍劉雲翰部亦無法向錦州集中。

十月一日,義縣失守,守軍第九十三軍暫編第二十師被殲,師長王世高及副師長
韓潤珍被俘。是時,錦州已很危急,守軍所需補給及彈藥全靠空投。週邊所有據
點經過激烈戰鬥亦先後被攻佔。十月二日,錦州守軍,奉命堅守陣地待援,上級
計畫派第九兵團司令官廖耀湘率十餘師組成西進兵團,由瀋陽出發馳援錦州;另
以侯鏡如、林偉濤指揮東進兵團,自葫蘆島出發增援錦州;內外同時夾擊,以得
解救錦州之圍又可一舉殲滅共軍。惟東北剿匪總司令衛立煌,一九四七年在法國
巴黎時,由妻韓權華之侄女婿汪德昭,與中共取得密契。汪是中共黨員,後任東
北剿總副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衛立煌受中共蠢惑之結果(一九九三年,【傳記
文學】第六十二卷第二期有詳文報導揭露),西進兵團延誤出擊時間及改變預定
路線,兩路援軍經過幾晝夜之激烈戰鬥,皆為共軍所阻,未能達成預期目標,功
敗垂成。

十月十日,錦州地區週邊戰事無甚進展,內線戰鬥漸趨轉激,陣地得而復失,失
而復得,炮戰之猛烈為前所未有。炮兵陣地及步兵陣地均為共軍炮兵所控制,士
兵在戰壕中,補給困難,傷亡急增,但鬥志高昂。十月十二日,共軍對錦州包圍
更緊,城內重要據點、交通線被共軍所控制。共軍攻城部隊,在炮兵掩護下,構
築蜘蛛網狀壕溝,向守軍接近,用炸藥爆破守軍堅固據點,重機鎗堡壘陣地。

至十月十四日正午,全線進入激烈戰鬥中,陣地經過多次衝鋒反復爭奪。最後,
進入短兵相接,擲手榴彈和拼刺刀之近戰,共軍人員補充不受限制,採用人海戰
術,雙方傷亡枕藉。共軍以機鎗逼迫農村青年學生補充進入,有時還用板車上之
死屍,作為人肉盾牌,冒險衝剌。守軍已無預備隊員可供補充,炮兵亦因炮彈接
濟不及,已經終止射擊,全城一片火海,通訊電話系統全部中斷,市區進入一片
混戰狀態。詳見李達人副師長所著述《東北戡亂回憶》一書。

戰鬥延續至黃昏,外援無望,孤軍難撐,漢傑方率殘部突圍,自東南方出城,到
達南山農場北麓時,遭遇共軍伏擊,各人趁天黑東奔西竄,星散躲藏。十月十五
日,錦州已淪入共軍之手,市區大火在燃燒,仍有斷續槍聲,空軍飛機在錦州上
空,以煙幕信號示意朝向南方(錦西)突圍。下午四時,混入難民潮中,經松山
向塔山陳家屯之間山地小道前進。

走過西海口和高橋至錦州之公路時,被潛伏之共軍哨兵所截獲,併入被俘隊伍同
行,經機場向班吉塔方向進行。中途休息時,漢傑自思身為方面指揮官,喪師失
地,愧對國家,乃自報身份,請求速死,以免連累部屬受到酷刑折磨。共軍隨即
以坐騎將漢傑駕走,將妻林劍峰女士推倒在地,絕塵而去,同行部屬則多人幸獲
平安脫險。

十月十八日,長春守將鄭洞國率部投降;十月三十一日,因共軍攻擊瀋陽、部將
叛變以及東北剿匪總司令衛立煌之飛離,孤懸關外之瀋陽遂告失守,東北全部淪
陷。

「中美關係白皮書」(U. S. RELATIONS WITH CHINA) 第320頁,對漢傑在錦州大
戰一役,給予極高評價。評以越級指揮及因駐守瀋陽之東北剿匪總司令衛立煌
(估計擁有裝備精良之兵力十五至二十萬人),未能及時馳援固守錦州之七萬部
隊,而遭敗績,至為腕惜。茲摘錄原文如下:

* * *

The Communists encouraged by this victory rapidly moved against
Chinchow(錦州), supply base for Government forces in Manchuria. At
this city the Government had over 70,000 troops including units of the
recently brought up Eighth Army under General Fan Han-chieh (范漢傑),
reputedly one of the ablest Chinese generals. Against these troops the
Communists, availing themselves of their superior mobility,
concentrated a numerically stronger force. The Government at Mukden (瀋
陽), 120 miles distant, had 150,000-200,000 men, including its best
armies.It had complete control of sea lanes and had available the port
of Hulutao (葫蘆島港) to which reinforcements could and were
eventually sent for this key battle. It was obvious that the supply of
units in Manchuria,totaling some 300,000 men, would become vastly more
difficult if Chinchow fell and that its loss meant the eventual loss
of Manchuria. The Commander of the Nationalist forces at Mukden (瀋陽),
General Wei Li- huang(衛立煌) was ordered to commence a movement to
relieve Chinchow﹝錦州﹞ by 25 September. Wei delayed his departure from
Mukden (瀋陽) until October 9 and then moved out slowly and without
his complete forces. Strong reinforcements were landed at Hulutao but
only a portion of them moved toward Chinchow﹝錦州﹞; on meeting
opposition these were committed piecemeal and never reached their
objective. According to Department of Army reports,Govern-ment units
of the 93rd Army defending the city defected to the Communists and on
October 15, 1948, the Communists occupied it. In this victory the
Communists acquired not only the rifles and equipment of the defending
forces but also great quantities of stores which had been stockpiled
for the use of Government forces in Manchuria.

The Generalissimo at this time flew to Peping﹝北平﹞ and assumed
direction of field operations. This placed the actual commander miles
from the scene of fighting with no adequate information on the
condition of his forces or on the forces of the enemy. Commander were
sent direct to the commanding general of the units involved,
eliminating the normal coordinating staff levels. Though military
observers considered that the general plan of action evolved was
sound, the lack of any coordinating procedure produced complete
confusion on all operating levels. In a belated attempt to save the
forces in Manchuria, orders were issued for them to evacuate that
area.

* * *

漢傑被俘後,共軍隨即用專車送往東北人民解放軍縱隊司令部(後改為第四野戰
軍司令部,指戰員林彪),林彪未與相見,按高級戰俘相待,立即送往佳木斯解
放軍官訓練團,以重刑犯待遇扣上手鐐腳銬,未得同意不可輕舉妄動。次年,移
送撫順久保町大鴻樓解放軍官訓練團(偽滿時期之監獄)。毛澤東發表和平談判
八條件,宣佈懲辦戰犯。於是,戰俘變為戰犯,解放軍官訓練團改為戰犯管理所,
由公安部直接領導並負責,對戰犯進行改造教育。所謂改造教育,即勞動改造及
思想教育也。分組學習就是依各人年齡體力及「罪行」,分服不同勞役之勞動改
造小隊,稱之為學習小組。白天服挑水、打柴、墾荒、種地....等勞役,晚上
「檢查自己的反動歷史和罪行」,「檢查自己當天勞動態度」,透過「自我批評
與互相批評」來達到「檢討批評」、「互相幫助」、「思想改造」等「洗腦」之
目的。

民國三十五年 (一九四六年)夏,臺灣賢達人士,丘念台、李建興、林叔桓等十五
人組成臺灣光復回國致敬團到南京,丘念台等與漢傑研議:在日人統治下,曾被
迫在汪精衛偽政府任職之臺灣同胞,事非得已,要求政府不應以漢奸之名治罪。
蓋漢傑早年在閩浙工作時,曾協助臺灣愛國青年多人(如台南林仲魁改名林耕宇
者)潛回中國,從事抗日活動,彼此曾建立深厚之感情。年底,漢傑送次子大英
隨臺灣士紳林叔桓及林耕宇眷屬前往臺灣就讀。漢傑臨危托孤,將家人提早送往
臺灣,即種因於此一楔機。

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秋,大英考入台大之前,曾暫住台南林叔桓礪園家,
深感台南市為臺灣古都府城,保有中國純樸風土民情,治安良好,物價穩定,是
家人安居,諸子就學之處。漢傑獲悉甚慰,隨即決定將妻兒安置在台南市定居。

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年)夏,妻童績華獲粵東江土共劉永生部釋放,由大英
返汕接往台南;留置在青島就讀諸兒,大匡、大福、大洪、大勝,則派林家親戚
鄭佐材護送前往台南,使母子團聚;長子大潮青年軍轉役海軍,赴美接艦後稍晚
亦轉往臺灣。承祧植伯房之妻林劍峰及諸兒女大都、大渝、大陵、大龍,亦於北
平易幟前,經福州轉往臺北。僅三子大深,自幼過繼岳翁童梅蓀之子保華為嗣,
改姓名童本深,二二八當日搭舢舨安抵安平,就讀於台南一中。後反回廣東大埔
完成高中畢業。三十七年秋亦趕來與童母和諸兄弟相會,因大陸局勢惡化,擬返
回潮州,協助童翁處理生意,不及逃出鐵幕,滯留大陸。漢傑全部家眷,得以順
利安全移居臺灣,免遭戰火,紅禍浩劫,實屬萬幸。

由於大陸家鄉變色,實行共產主義,仇視私人商業行為,小有積蓄者被評為小資
產階級、資本家,略有產業者則被評為富農、大地主,總是鼓動一些親屬出面搞
鬥爭,須接受公審、鬥爭、清算、掃地出門等,慘無人道,滅絕天良的結局。滯
留海外印尼的二兄,一家大小二十餘口,從此不敢跨越國門一步,不得已避難異
鄉,殖民於斯,老死於斯矣。

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元旦,陳誠出任臺灣省政府主席兼臺灣省警備司令。
一月十四日,毛澤東發表和談八條件;次日,天津被共軍人海戰術所攻陷,隨後
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接受和平解放,北平易幟。三月,國共互派代表和談;四
月,和談決裂,全國戰況更為激烈。八月,美國公佈「中美關係白皮書」;中華
民國亦隨之逐步退守於台(臺灣)、澎(澎湖)、金(金門) 、馬 (馬祖)諸海島,
大陸則由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從此中國處於分裂分治狀態。中國之
和平統一,惟有等待時移勢易,雙方消除敵對成見,建立共識後,才有獲致統一
之希望。

漢傑被俘後猶入侯門深似海,一切得聽從奴隸主之命令,身不由己。一切消息均
被封鎖,後來雖有書信經由香港、星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美國等地寄給各親
友言不由衷,語焉不詳(先後輾轉寄給大英),難以瞭解其真實狀況。後來雖有共
黨幹部及同被囚禁之「同學」知情者,投書海外,揭露內情,方知漢傑之後半生,
極為艱苦坎坷。由戰俘變為戰犯,由戰犯得到特赦;不經審判,不予定罪,一直
在「勞動改造」,「思想教育」之中。

歷經大環境之三反、五反、鎮壓反革命、志願軍抗美援潮、大鳴大放、交心運動、
土地改革、農業集體化、土洋並重、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等等一連串清
算鬥爭,永無止境轟轟烈烈之革命運動。漢傑先後從各方傳來之資訊,獲知有岳
翁童梅蓀跳樓,愛妻甜姑拔牢門鐵釘置腦頂撞牆自戕;五弟被槍斃,弟媳自縊身
亡;三兄被淩辱折磨而死,父墳被挖,母被鬥死無人敢收屍,逸公祠澄懷堂上眾
子侄,除受唆使參加鬥爭者外,悉被掃地出門,編配邊疆,勞動改造,下放農村,
安家落戶,最遠者被送至新疆。

漢傑獲悉上述情形,一一忍在心頭,一如在勞動改造期間,學習討論中,堅持
「過去一切,是對是錯,均不願回顧」之原則,忍受一切脅迫、淩辱與橫逆,只
是認真政治學習,既不批判別人,亦不侮辱自己,受到「同學」(難友)們之敬
重,共幹們亦不敢輕攖其鋒;其大義不屈之精神,被譽為有文天祥之風,聞者莫
不慶倖忠義仍在人間,早年香港出版卜少夫主辦之【新聞天地】,第十五年,第
四號,曾有報導。

民國四十九年(一九四0年)六月二十六日,蘇俄不容所屬鷹犬,中共和韓共在
革命鬥爭完成後,有喘息機會,唆使北朝鮮向南韓發動朝鮮半島韓戰(朝鮮戰
爭)。次日,美國宣佈第七艦隊協防臺灣。七月八日,麥克亞瑟被任命為聯合國
援韓軍最高統帥。十月二十五日,中共乃以「志願軍」之名義參加「抗美援朝」
戰爭。由於聯合國軍最高統帥,在仁川登陸,採取鉗形攻勢,揮兵北上,戰事迫
近中國國境鴨綠江邊。當時囚禁於撫順戰犯管理所之「戰犯」,遷移至隹木斯哈
爾濱。高級「戰犯」曾隨瀋陽兵工廠,遷往黑龍江省,綏化縣,漢傑在天地凍的
農場中勞改。

傳說漢傑曾受中共國防部長林彪之邀,出任中共軍事學院教官,教授軍事學和戰
術。另一傳說則稱漢傑曾被送往北韓,中國人民志願軍作戰參謀部,與中共軍事
學院之學員,共同檢討制訂作戰計畫,要漢傑提出諮詢意見。總之,神秘失蹤一
段時間後,於一九五三年三月回到哈爾濱。七月,韓戰成立停戰協議後,這些老
號「戰犯」遷回撫順戰犯管理所。中共為加速「戰犯」之思想改造,為特赦「戰
犯」和平解放臺灣統戰做好準備。積極進行集中管理,加緊學習,參觀認罪,加
速改造。一九五七年,漢傑被送到北京戰犯管理所(原北京德勝門外功德林一號
監獄),分組學習。一九五八年春,又由北京戰犯管理所送至北京郊外,昌平縣
秦城公安部幹部勞動農場,綠化首都之綠化隊基地。進行體驗農村生活,勞動鍛
煉與思想教育相結合。

韓戰(朝鮮戰爭)結束後,一萬四千多名「抗美援朝志願軍」戰俘,改變「志願」
選擇自由,投奔中華民國臺灣,留在大陸之老「戰俘」卻無此幸運。

民國四十九年(一九六0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漢傑在毛澤東「不判不審,寬大
處理」政策下,被囚禁十二年後,由中共宣佈「特赦」釋放。

民國五十年(一九六一年)上半年,獲新生後,漢傑宣稱家鄉已無嫡親,決定不
回廣東。在各地參觀最新建設,繼續學習;下半年,在北京南郊紅星人民公社
(地點在東高地舊宮),舊宮果樹隊工作。五子大福在台,經歷金門「八二三炮
戰」後,在經濟部水資源委員會住職時,利用假日苦讀英文,申請到美國維吉尼
亞大學獎學金,向親戚借到旅費赴美;是年秋,首途赴美留學得維吉尼亞大學碩
士學位。後來在美國帝力凱撒顧問公司﹝DeLeuw,Cather & Company﹞,結構部總工
程師,專精於鐵橋設計及道路規劃施工,成為該公司全球接洽業務的七員大將之
一,是其中唯一的中國人,專門負責以英文書寫計劃投標書(Proposal),遊遍
世界各洲各國。

民國五十一年(一九六二年)三月,離開北京南郊紅星人民公社園藝隊果樹組,
暫時移居北京市內崇內旅社;六月,在「政協」全國委員會任文史資料委員會文
史研究專員,「辦公學習」。辦公地點在北京趙登禹路32號,住在北京和平里和
平街38號三單元三號四樓宿舍。兩地相隔,一在城南一在城北,約有一小時車程。

漢傑曾在家信中表示「特赦」以來之工作,除體力勞動以外,尚須腦力勞動寫稿。
暗示與以往勞動改造時閉口不言,忍聲吞氣,完全不同。所指派之工作「寫稿」,
既不能不寫,又不能出賣自己的良心和靈魂。漢傑曾在家信中多次透露:「遷居
以來生活本不錯,但近來腦筋不好,寫東西組織無條理,寫起來很亂,使人看不
懂,因此很費力,還是寫不好,雖然有人幫我『修改整理』,終覺『心裏難
過』」。由此可知其晚年之心境,充滿矛盾與懊惱。

北京,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遼瀋戰役親歷
記」編審小組,所編審之【遼瀋戰役親歷記】,小標題為:「原國民黨將領的回
憶」,一九八五年由文史資料出版社出版。從其中范漢傑所寫之【錦州戰役經
過】,可以略窺其身為「陛下囚」,在「腦力勞動寫稿」時之心境,艱辛備嘗。
但字裏行間,對錦州一役,面對強大共軍進攻,自己將士用命,英勇抵抗,戰況
慘烈情形,仍以不卑不亢之筆調表達無遺。美國華文報紙【中報】,曾於一九八
七年十一月五日起以繁體字連續刊登該文,時漢傑逝世幾近十二年,仍以范漢傑
本人署名發表,一時予人印象,漢傑仍在人間之錯愕感覺。原來,只是「借屍還
瑰」,做其「統戰」工作而已;與一九六三年以陳少校名義出版之【關內遼東一
局棋】或【三大戰役】中之「遼瀋戰役」之內容雷同。陳范兩文相隔二十餘年,
究系漢傑抄襲陳少校文,抑或陳少校抄襲漢傑之「回憶記」原稿,可想而知矣。

民國五十二年(一九六三年),二妹細碧(改名為碧輝)與夫婿趙修柏攜子由四
川前往北京,與三十年未謀面之兄長漢傑重逢。居住台南之童夫人,以諸兒均已
大學畢業,或留學美國,或在臺北就業,將台南房產變賣後,遷居臺北縣永和鎮
豫溪街16巷14號,與在臺灣電力公司服務之四子大匡及在臺北電信總局服務之四
媳同住。

民國五十三年(一九六四年),漢傑任第四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八子大
勝,原在台南成功大學任助教職,申請到高額獎學金,前往美國留學得博士學位,
後任職於福特汽車公司高級研究員,曾在海峽兩岸講學。二女大渝亦申請到獎學
金,前往美國留學得碩士學位。後與美國哈察國際顧問公司﹝Hazar
International﹞任職的劉叔慈結婚,夫婿在南美威瑞內亞任計畫經理,運用美援
建造大型水庫.她則在當地做義工,救助當地貧困的家庭。

民國五十四年 (一九六五年),中國大陸發生高階層權力鬥爭,毛澤東反擊,發動
「文化大革命」,給中國大陸帶來「十年浩劫」。漢傑生活其中,歷史留白。最
近,有與漢傑共患難多年之李以劻先生,是全國政協上下舖的老難友,以《范漢
傑的崢嶸歲月與鋒鏑餘生》一文,在【傳記文學】中華民國八十三年(一九九四
年)九月號,第六十五卷第三期總號第388號發表,介紹漢傑生平事蹟,稍可
彌補部份空白。

民國五十五年(一九六六年),六月二十七日全國政協宣佈文史專員停止辦公,
一律回家待命。八月,寓所遭到北京第四中學學生衝擊,康澤被毆,漢傑家中遭
到抄查,平時喜愛之書籍和字跡潦草之日記和腦力勞動所寫之稿件,被翩得滿屋
狼藉,慘不忍睹(詳見是一生戰友和難友,李以劻先生在【傳記文學】發表的《范
漢傑崢嶸歲月與鏑鋒餘生》一文)。是年,旅居印尼之二兄其逵,於七月十五日
(農曆八月卅日寅時)逝世於寓所,享年七十有六。二嫂惠娘則於十一月二十八
日中午十二時二十分,以糖尿病後心臟腫,病逝於雅加達。

民國五十六年(一九六七年),於十年前逃離大陸,旅居香港長期為漢傑及家人
轉信、寄錢及小包之侄女綺文(暱稱鳳姐,夫婿郭達群與漢傑早年在廣州工作時
即熟稔),因罹患肺癌,久治無效,七月卅日病逝於香港。後來一切連絡工作,
改由其女郭慧生(美媚)繼續辦理,與大英保持下一代的聯繫。

民國五十八年(一九六九年),大陸文革高峰已過,各機關幹部大都到各省幹校
去勞動改造,漢傑因年紀老邁,留在全國政協機關內,學習文件及打掃。童夫人
則隨同奉臺灣電力公司派赴美國研習超高壓輸配電技術的四子大匡,探望在美諸
兒孫。當時大福、大洪、大渝均已結婚。大勝則已修完博士學位,等待就業。

民國六十四年(一九七六年)冬,漢傑歷年所患之哮喘症舊病復發,住進北京醫
學院附屬醫院。居住於美國芝加哥之六兒大洪,曾專程前往探視。不料就在手術
治療後日漸康復階段,於民國六十五年(一九七六年)一月十六日,晚上十點二
十五分,遽然病逝於醫院,享年八十一歲。

一月二十四日在北京,由全國政協舉辦公祭後火化,骨灰存放於北京八寶山公墓,
第八室126號。同日由旅居美國各兄弟及親友在美芝加哥中國基督徒國語教會,舉
行漢傑公追思禮拜。

在台家屬,獲悉漢傑公崩逝,林夫人心臟病瘁發,住進三軍總醫院加護病房,追
悼儀式延至三月四日在臺北市善導寺右廂藏書室舉行,童夫人帥諸兒孫守靈,計
有總統府秘書長鄭彥芬,黨、政、軍代表及各界至親友好,前來祭拜追思。

漢傑六弟其述(作人)民國三十九年自海南島撤退來台後,曾在聯勤總部任職。
後轉任南部防衛司令部,假退役後轉任台南榮譽國民之家教導組長、總務組長等
職。平時協助兩位嫂夫人照顧諸子侄,關懷備至。祭日特攜妻林玉鳳,嗣子大城
從台南前來臺北,協辦追悼事宜及招待各方鄉親友好。其述於民國七十二年(一
九八三年)四月十一日,逝世于台南,享年八十歲。葬台南縣永康鄉廣東大埔同
鄉公墓。夫人玉鳳于民國八十三年(一九九五年)元月逝世于台南家中,享年七
十歲。

漢傑元配林浩英,早逝;續娶沈蝶英,旋亦卒;民國七年,與童績華女士結婚,
養育七子一女,童夫人有三子一女。

中共與美國建交後,時任美國通用汽車公司高級究研員,有博士學位之八兒大勝,
曾接受國務院鄧小平之邀,前往瀋陽講學,技術交流。除要求三兄大深(本已改
名童本深)及堂兄大悲平反,並且發還家鄉沙壩墩上之樓屋供彼等居住外,並向
八寶山公墓管理單位,申請到漢傑公部分骨灰,攜往美國再空運至臺灣,妻童氏
于民國七十二年(一九八三年),逝世於臺灣省臺北市,享年八十三歲。漢傑(德
正)分得來臺灣的骨灰與童績華合葬於臺北木柵興隆路福壽墓園,供在臺子孫後代
永遠瞻仰追思。民國二十二年兼祧之林劍峰夫人,育三子一女。林氏於民國八十
五年五月三十日,心臟病突發離世,享年年八十八歲,火化後骨灰奉厝於臺北陽
明山第一公墓靈骨塔三樓八排108號。後以子孫多在美國,亦將臺北陽明山公墓的
骨灰與大勝第二次向北京八寶山公墓要回之漢傑公另一半骨灰,合葬於洛杉磯太
平洋海濱墓園(位於New Port Beach),供美國子孫後代永遠瞻仰追思。

滯留家鄉之親人,岳翁童梅蓀夫婦交代歷史、坦白罪行、自認成份、階級後,被
至親長媳反瞼清算鬥爭,打入牢房。半夜征得看守民兵許可,到牢房外解手,趁
天黑風高,民兵疏於監視,趁機蹣跚繞道登上二樓,墜樓自殺;岳母范甜氏隨即
亦取得門上鬆動之鐵釘,頂牆釘腦自盡;五弟劍江土改鬥爭時被槍決,五弟媳則
懸樑自縊身亡;三兄舒巢則隨同被綁赴刑場,逼舔五弟鮮血後,押返原鄉以惡霸
名義,鬥爭淩辱,折磨至死;原居住逸公祠澄懷堂之眾子孫,除受唆使出面參加
清算鬥爭不孝侄、媳,得有權利留下居住外;其餘悉被掃地出門,編配邊疆,下
放農村,安家落戶,勞動改造;大妹細嬌被送至新疆烏魯木齊(迪化市),二妹
細碧(改名碧輝)被送至貴州;父鍚放公墳亦被彼等挖掘無遺,墓碑用作梓里公
學前,大水坑作橋版,供過往行人踐踏。近年,集資擬在梓里公學門坪內,建亭
豎回墓碑,以紀念錫放公創校九十周年。卒因碑文毀損嚴重,不堪入目,僅建空
亭於門坪外原橋址邊,由旅居香港世侄范桂芳題詞追念已往事蹟,正可供作知情
者另一種紀念追憶;母鄧氏八十五歲高齡,亦難免遭到鬥爭之殃,曝屍三日,無
人敢予收屍,僅以草席裹葬。三子雖已改名童本深,下放在梅縣丙村煤礦場,大
雅化工廠,硫酸車間勞動改造,肺功能受到嚴重傷害,妻女只可各自參加勞動生
產,不能同居生活。

漢傑公遺有子女十二人。除三子大深,留大陸家鄉,於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廿五日
(農曆十月廿三日)逝世於滸梓村沙壩墩樓屋外。長子大潮,原在基隆港務局服
務,任貨櫃中心任技師,已退休。次子大英,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得工程
學士學位元,原在臺北中興工程顧問社,任地工部主任工程師,亦己退休。三子
四子大匡,成功大學電機工程系畢業,得工程學士學位元,曾在臺灣電力公司,
任股長、課長、廠長等職務。後攜眷赴美定居,任美國ABB Power T & D
Company Inc.電力公司,變電部計畫工程師,於2,005年退休,移居紐約法拉盛新
唐人街。五子大福,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得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工程碩士學
位元,曾任美國帝力凱撒顧問公司﹝DeLeuw,Cather & Company﹞,結構部總工程師,
參加七人投標小組,負責擬訂計畫投標報價書(Engineering Proposal)。退休後
住維吉尼亞Beach View參與老人社團康樂活動,每年與太太廣燕同遊世界各地,
順便拜訪一些長輩,漢傑舊識好友。廣燕有藝術天份,留下許多美麗的回憶。六
子大洪,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得美國密西西比大學工程碩士學位元,原在
美國芝加哥哈察顧問工程公司﹝Hazar International﹞,任高級工程師,派往中南
美委內瑞拉,任大壩施工顧問,退休後在芝加哥唐人街經營天仁茶行。七子大都,
中原大學化學工程系畢業,得工程學士學位元,原在非洲奈基尼亞任鋼管廠廠長,
退休後攜眷移居美國,在洛杉磯韓汀頓海灘市,海灘大道經營汽車旅館。八子大
勝,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得美國塔虎脫大學工程碩士學位元,紐約水牛城
大學工程哲學博士學位元,現任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動力結構部高級研究員。九子
大陵,成功大學交通管理工程系畢業,得工程學士學位元,現任臺北中華顧問工
程司,高級工程師兼業務部副理。十子大龍,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系畢業,得文
學士學位,曾任中央通訊社記者、駐羅馬教庭特派員、資料室主任等職,不幸於
民國八十年(一九九一年)病世於臺北市,享年四十八歲,火化後骨灰奉厝於臺
北陽明山第一公墓靈骨塔,三樓三排124號。骨灰已移往美國。

長女亦雲(嫣娣),早年嫁大麻郭菊盛,隨夫婿旅居印尼,經營碾米廠,年老體
衰,年終壽寢,兒孫在堂。

次女大渝,中興大學園藝系畢業,得學士學位。後赴美留學,得美國依利諾大學
理學碩士學位。長期隨夫婿劉叔慈(得美國土木工程碩士學位),土壩專家,美
國哈察顧問工程公司計畫經理,派駐南美委內瑞拉工地,從事水庫工程顧問工作。
在工作告一段落前,特邀約美東諸兄弟大匡、大福、大勝和台灣大英均攜眷前往
聚首,順道參觀各項工程成果,流覽加勒比海綺麗熱帶海島風光。漢傑公傳下,
子孫繁榮昌盛,多數避禍散居海外,人人因禍得福,家庭美滿,事業有成。此次
幾兄弟能夠暫時擺脫塵俗鄉愁,從地球的各方聚集在一起,快快樂樂的同遊異國,
在原始森林裏漫遊,在湍急川流上泛舟,宣歌歡笑;千里無人的廣大草原,聳立
雲霄的高山峻嶺,世界有名的聖女峰瀑布,茂密無邊的叢林…,留下甜蜜而難以忘
懷的回憶。

中華民國在臺灣,先是實施土地改革,三七五減租,建立農會、水利會組織;配
合各項需求,分期實施五年經濟建設計畫;普及國民基本義務教育,開放自費留
學政策,參加世界學術會議;開發加工出口區,獎勵外資、僑資投資國內工商業、
旅遊業、製造業,服務業、中小企業,進出口貿易,逐步拓展國際市場;大規模
擴充和興建公共設施,包括:機場、港灣、鐵公路、煉鋼廠、造船廠、石化廠;
開發石油、天然氣等石化原料;開發水力、火力、核力發電,供應本島和外島各
項建設之需;如農村交通設施、通信設施、電力供應系統、簡易自來水廠、開闢
特種農業專業區、水產養殖場,農、漁、牧科學管理經營;森林保育,治山防洪,
水資源維護,環境保護,空氣污染防治....等。每年建設開支龐大,但一直保持
高國民就業率、高經濟成長率、高外匯儲備率,低物價膨脹率,締造了舉世欽羨
之經濟奇跡。國民年平均所得逐年增加,至一九九五年,已超過美金一萬一千余
元,成為開發中國家取「經」(臺灣發展經濟經驗)之聖地。

近年來,臺灣大膽開放報禁、新聞廣播、言論自由,逐步舉行民主選舉,擴大落
實自由民主之政治基礎。與臺灣類似天然資源貧乏之國家,如香港、星加坡、南
韓,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獨立之國家或經濟區域,南韓還是在戰火中成長之
國家,同樣有輝煌之經濟成就,認為是天下之奇跡,被稱為亞洲崛起的經濟四小
龍。即使是發動中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吃下兩顆原子彈後,無條件投的日本島
國,也從戰敗之廢墟中,重新建立起來,均已回復至戰前之工業水準,成為世界
七大工業國之一。自由、民主,開放、改革、法制,獎勵私人中小企,保持家和
萬事興之儒家文化思想,是主要原因。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德國,同樣亦快速
重振昔日工業大國之雄風。東、西德國拆除了「柏林圍牆」後,回歸統一,依然
昂首於七大個工業大國之中。當年漢傑在日、德從考察軍事,對工業發展與國家
富強之認識,殊為正確。

反之,高舉共產主義大纛,領導世界革命之蘇維埃聯邦共產政權,龍頭老大,終
於敵不過自我膨脹,發展核武器及軍武競賽所帶來之經濟上沉重之負擔,國家經
濟簫條,人民生活貧困,核子輻射源污染嚴重,弄得束手無策。自從與美國尋求
和解,改敵對為合作,東歐共產政權一夜之間紛紛解體。中國大陸,除內部連年
搞革命運動,不斷鬥爭外,與鄰國之間同樣戰爭不斷,如志願軍參加抗美援朝戰
爭、韓戰結束後不久發動金門「八二三」炮戰、在共產主義大家庭內,反對修正
主義,意識型態鬥爭,訴諸武力解決糾紛的戰爭則有:與蘇聯對抗之珍寶島疆界
糾紛戰爭、支持柬埔寨懲罰原為友邦越南之戰爭。後來又有反對西藏獨立、民主
改革運動之血腥反革命軍事鎮壓。鎮壓西藏反革命運動又與印度發生疆界糾紛之
戰爭。

中共目前,政治上仍堅持共產主義,人民民主專政。但已改口是實行具有中國特
色之社會主義,少提已破產之共產主義;經濟上自計劃經濟撤退,改走市場經濟,
採行局部改革開放政策。只能比之於民國初年之纏足解放運動而已,拿掉了又臭
又髒之裹腳布,雖然小腳解放了,仍不出文革時期「兩條腿走路」,政策上,左、
右搖擺不定之模式。鎗桿子出政權之意識型態未改,文爭、武鬥之路線不變,以
軍隊現代化為名,保持核武,軍備競賽,擁有舉世所無之龐大人海地面部隊,耗
用大量人力、物力,國家資源,不能善用於普及國民教育,國民經濟建設,有如
背負重殼之烏龜與白兔競賽,不知跑到何時何日?只有藉口有十三億張大口須要
喂飽。當年為了要搞共產勞動人民世界革命,把中國的一切文化傳統都打倒,把
孔老夫子趕出孔家店,把所有祖墳宗祠都挖掉拆毀,枯骨燒灰用作肥料,神主牌
位用來土法煉鋼。今天到了一窮二白,才來招魂,大喊民族大義,回歸祖國。一
邊喊民族大義回歸祖國,卻又一邊在臺灣海峽試射導彈演習,想以武力略奪臺灣
成果,何去何從,仍在未定之天。離漢傑早年希望,出現統一、自由、民主、均
富之新中國之理想,恐將逾來逾遙遠。

適逢漢傑公逝世二十一周年,冥誕一百零一周年,綜觀漢傑公一生,自少年投身
革命,從事救國圖強之事業。堅信國家統一,社會安定,工商發達,民生富裕,
可以達成獨立自主之民主國家。此一願望,在逸公祠下,澄懷堂上,呈現出完全
不同的結果:前半世紀,全家同心協力,一致向外謀求發展,欣欣向榮,一家和
樂融融。自從河山變色,少部份不肖孫輩,受到外人唆使,脅從大搞人民鬥爭,
弄得家破人亡,雞飛狗跳,自己成為永世農奴,永遠不得翻身,沒有好的下場。
反而流亡於孤懸海外臺灣,漢傑公名下之兒孫身上,刻苦奮鬥,自力更生,漢傑
公的理想在彼等身上,得以一一實現。特撰寫本文紀念漢傑公一生公忠黨國,堅
定信念,犧牲奉獻,死而無悔。同時用以勉勵後生,克服困難,科技報國、造福
人類,實現其救世之宏偉心願。

願漢傑公生平為人處世,兼恭有禮,篤學力行,實事求是,擇善固執,堅持原則,
不以勝驕,不為敗餒,人競天擇,克盡所能,犧牲奉獻之精神,與世長存。漢傑
公奉獻犧牲之生平事蹟,高風亮節之遺風典範,有若明鏡高懸,可供國人省思,
可供後代子孫永遠追思懷念。范氏源自西晉范武子中軍元帥,受祿封地范邑,即
今范縣。范氏族人由於朝代更迭,分散遷徙,60世遷閩寧化縣石壁村,66世遷粵
大埔桃源村,74世遷滸梓村開基,85世錫放公,86世其迭(漢傑)公。87世原為長
字輩均改為大、88世原為寶字輩均改為同、89世則為光字輩…. 

長子民國十三年(農曆)十二月六日出生於潮州,嗣子,祖父命名為大潮。
次子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年一月)農曆十五年十二月十七日出生於潮州,祖父命名為大英。
三兒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年)農曆四月二十日出生於潮州,祖父取名為大深,幼年過繼母舅童保華為嗣,改名童本深。
四兒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農曆七月二十五日出生于廬山匡廬取名大匡。
五兒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農曆七月二十日出生於廈門鼓浪嶼,取名為大福。
六兒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農曆二月八日生(童夫人所生)於廬山牯嶺,取名為大洪。
七兒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二五年)農曆七月五日出生(林夫人所生)於北平故都,取名為大都。
八兒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年)四月廿日(農曆)出生於潮州取名為大勝。
九兒民國三十年(一九四一年一月三十日)農曆元月初四出生(林夫人所生)於陵川,取名為大陵。
十兒民國三十三年(一九四四年)農曆七月十五日出生於平涼隴東,取名大龍。
長女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年)農曆七月七日出生於潮州,嗣女,祖父命名為嫣娣,適大麻郭菊盛
次女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農曆四十五日四出生(林夫人所生)於重慶,取名為大渝,適湖南劉叔慈。
范大英海外兒孫回台團聚年終同遊出發前2007/5/5母親節修訂
[pic]
范 大 英 一 家 2006 年 底 返 台 團 聚 樂 陶 陶(一)

[pic]
范 大 英 一 家 2006 年 底 返 台 團 聚 樂 陶 陶(二)
j***@jidanni.org
2009-10-14 02:29:41 UTC
Permalink
http://zh.wikipedia.org/wiki/范漢傑
范家聯絡資料
* 范大英 (范漢傑將軍之子, 80幾歲)
+ TEL: +886-2-27295363
+ email: bigcause @ yahoo . com

继续阅读narkive:
Loading...